【记者手记】在关中平原腹地,有家挂着红漆木匾的老诊所,墙上挂着国家卫健委课题证书与《伤寒论》古籍并列,诊疗室里既有脉象仪闪烁的指示灯,又飘着姜枣茶的氤氲热气。这里就是最近入选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的扶风县王海奇中医诊所,让我们走近这位把《伤寒论》倒背如流的"脾胃守护者"。
■ 四十年守方人的"破"与"立"在诊所古朴的诊室里,68岁的王海奇医师正用智能脉象仪为患者诊疗。这位自幼研读《金匮要略》的老中医,既保持着给患者把脉的传统,又开发出"诊疗脉象仪+处方软件"系统。"就像老裁缝量体裁衣,脉象仪是电子软尺,处方软件是好针线。"他笑着比喻这个获得国家专利的系统。
诊所最新研发的"脾胃康"技术规范刚通过国标备案,这让王海奇想起四十年前拜师麻瑞亭时的场景。"师父说中医要守正创新,我们研发的标准就是给脾胃病诊疗立规矩。"他展示着标准文件,从问诊流程到用药剂量都细化到克数。
■ 关中灶台走出的"药食密码"在诊所文化角,玻璃罐里腌制着扶风特色的臊子面臊子。"您可别小看这姜葱醋汤,我们验证了它调节脾胃的独特作用。"王海奇指着《周原饮食文化遗产研究报告》介绍,团队最近挖掘出当地七种传统食疗方,其中"上床萝卜下床姜"的养生谚语被写进健康手册。
疫情期间推出的"防疫三宝"更具时代特色:小黄姜精油搭配《伤寒论》经典方,通过短视频平台传播时意外走红。"有位西安粉丝留言说,按我们的方子煮茶,全家三个月没感冒。"王医师翻着手机笑道,却谨慎地隐去了具体方剂。
■ 当老中医遇上新课题在数字化诊疗中心,患者张女士正通过视频问诊:"王大夫,我按您说的把小米粥熬稠了,胃胀真的缓解了!"这套融合智能科技的"异病同治"系统,把7个基础方拓展到38种适应症,让患者药费支出平均降低40%。
"我们正在申报中医药非遗,但传承不是守旧。"王海奇指着诊室里的"杏林春暖"牌匾说。诊所最新参与的《药食同源生产规范》团体标准制定,正尝试打通诊疗与食疗的"任督二脉"。
【记者观察】这家获得中国品牌影响力认证的老字号,用四十载光阴验证着"让良药不再苦口"的创新之路。当古法炮制的四君子汤遇上智能脉象仪,当关中民俗升华为养生智慧,王海奇团队正在书写新时代的中医药传承答卷。
上一篇:代办烟草经营许可证-石家庄烟草经营许可证办理